河北省文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行业新闻

“看的见” “活起来” 非遗内容成短视频新宠

2019-04-20 10:41:26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分享:

  中国文化传媒网融媒体记者 于帆

图为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上线。

图为泸州油纸伞的传承人余万伦在抖音平台的账号。

图为余万伦发布的短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当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网络传播相结合,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4月16日,短视频平台抖音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该计划将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好奇和了解,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乃至喜欢。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赢

  据了解,我国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0万项。尽管业界始终在呼吁传承保护这些凝聚着先辈智慧的传统技艺,但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如何不断拓宽传播渠道,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成为众多非遗传承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非遗传播搭上了“信息红利”的快车,尤其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渠道,非遗这一具有典型地域性特征的活态文化不仅突破了地域限制,还收获了众多的年轻“粉丝”。

  记者注意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均有大量的非遗视频内容,不仅有相当多的用户在用短视频记录非遗内容,同时还有大量的用户在关注这些内容。如抖音在非遗的大众传播方面就有过不少尝试:上线川剧变脸话题“我‘变脸’比翻书还快”累计播放超过60亿次;联合中国民协皮影艺术委员会、北京龙在天皮影文化博物馆共同发起“皮一下很开心”话题,累计播放超28亿次。这一数据令北京龙在天皮影艺术团团长王熙很感慨,如果按照他们平时演出的平均观众数,要达到这个播放量,“需要每天坚持演出,并且得持续800年”。

  “过去,非遗在大众流行文化方面的传播,主要依靠影视作品。但这一方式门槛高、成本大,无法覆盖绝大多数非遗项目。”抖音总裁张楠认为,在短视频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记录、传播非遗,“尤其是借助高清大屏的视频特色,能够充分展现非遗之美,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呈现非遗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

  从抖音公布的相关数据也在印证这一传播趋势。截至今年4月,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中,有1214项在抖音平台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覆盖率超过88%。更值得关注的是,这1214项国家级非遗内容,在抖音上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应可见一斑。

  “看得见”“活起来”

  在非遗研究学者看来,这些古老的非遗手工技艺想要传承得好,首先得让传承人生存无忧。泸州油纸伞的传承人余万伦直言,和很多传统非遗项目一样,油纸伞当下也面临传承难的问题。他传承的泸州油纸伞完整工序有96道,如今全国却只有不到10个人能整伞制作。之前,余万伦主要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场地开设工作坊,为学校、企业开设油纸伞体验课程,成品伞的售卖并不是主要收入来源。不过,随着短视频的走热,他的事业和生活也迎来了转机。

  记者发现,在抖音平台上,“油纸伞大师”这一账号从2018年11月开始,陆续发布了超过50条关于油纸伞的抖音视频,其中一条视频的播放量高达百万。许多网友纷纷留言点赞,表示希望买伞。据余万伦透露,到今年第一季度,来自抖音的订单,直接让他的油纸伞销量翻了一番,目前他的伞长期处于脱销状态。

  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表示,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群落建成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非遗保护。对于制伞艺人余万伦通过制作短视频传播非遗的尝试,她颇为认可。王英翔表示,此前博物馆曾将部分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代表或机构集结起来,为其提供保护、交流、展示、传播的平台。“但仅仅有线下的空间还不够,非遗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帮助传承人的作品进行有效市场转化,尝试线上+线下的传承模式,让传承范围进一步扩大。”

  “文化遗产不应该成为古董,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应该以让它‘活起来’为目标,让更多的普通人、年轻人能看见非遗,喜爱上非遗。”张楠介绍说,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将为非遗内容、创作者提供流量支持,提升抖音用户对于非遗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推动全社会参与非遗传播,尤其是加强地方非遗合作,通过合作地方非遗话题和地方非遗文创产品,帮助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挖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依托上述计划,抖音面向全国招募50名“非遗合伙人”,力争在一年时间里帮助10名传承人通过抖音实现百万元收入或是百万粉丝。记者了解到,杭州是这一计划的第一站,包括中式服装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包文其、制扇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亚青等杭州市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入驻抖音平台。

  随着非遗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的走红,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平台开始热衷选择以非遗内容作为切入点,为平台增加内容的丰富性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讲述现代故事。这一模式也受到不少非遗研究学者的推崇,在他们看来,非遗并非孤立存在,因此非遗传播应树立借力意识,以此获得更多人的关注,而短视频这一传播渠道,无疑是非遗表现形式的一种创新。不过,也有专家提醒,短视频平台想要持续深耕非遗传播,还需要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不断在展现形式上推陈出新。

关键词:非遗|短视频责任编辑:郑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