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文艺工作者研修推进文艺精品创作
根植燕赵大地 锻造文艺精品
上图:电影《李保国》海报。河北电影制片厂供图
下图: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照。图片由剧组提供
如何打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如何从“高原”迈向“高峰”,这是我省推进文艺工作所面临的难题,也是文艺事业发展的“时代之问”。日前,我省专门组织举办文艺工作研修班暨文艺精品创作推进会,通过专家培训、集中交流等方式,深入研究探讨新形势下推进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打造优秀文艺作品的路径措施。
植根燕赵大地
讲好河北故事
传承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是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会专家表示,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厚沃土。
近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植根燕赵大地,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时代精神,以新理念、新视角、新手段,精彩讲述河北故事,推出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太行赤子》《区小队》、电影《李保国》、话剧《塞罕长歌》、歌曲《中国时间》、纪录片《中山国》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
“向塞罕坝林场第一代造林人致敬!”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继2018年8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今年2月份再次登陆央视,豆瓣评分高达8.4分。该剧取材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初,青年创业者们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青春热血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传奇。业内专家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最美的青春》“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电视荧屏上一次最新的胜利,是现象级的作品,是新中国的‘青春之歌’”。
此外,话剧《塞罕长歌》、广播剧《塞罕坝人》、歌曲MV《林为情思风作马》等作品都植根于塞罕坝,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示塞罕坝精神,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诚如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所言,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永恒源泉。近年来,我省文艺创作者在书写当代河北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历史文化资源。
2018年11月,纪录片《中山国》在第24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上荣获系列片十佳作品和最佳撰稿两项大奖。总导演张军锋认为,该作品获得关注和认可,主要是因为对中山国历史的再现和对中山文化的时代解读。
深扎百姓生活
描摹时代底色
从《女人九香》中的九香到《雾蒙山》中的张氏父子,从《李保国》中的李保国到《塞罕长歌》中的佟保中……著名剧作家孙德民在近60年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形象。谈及创作经验,他坦言,只有深入生活,熟悉人物,才能写好人物。
创作河北梆子《李保国》时,孙德民在太行山区辗转两个多月,行程几千公里,重走李保国走过的路。带着“他为什么这么做”的疑问,反复采访李保国的同事、妻子和学生,最终提炼出李保国“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这一精神内核。全剧没有空洞的口号式宣传,也决不把李保国写成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形象,剧中李保国的形象血肉丰满,充满了魅力和感染力。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才能答好新时代新课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点赞。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电视剧《太行赤子》、电影《李保国》、纪录片《太行花开》、广播剧《太行山上新愚公》、纪实文学《大山教授》《幸福播撒太行山》等作品,用不同形式,从不同侧面讲述李保国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擦亮时代底色,赢得观众的心。
“主创人员必须把实地采风、蹲点调研、深入体验生活作为必修课,从生活实践中挖掘鲜活素材、获取创作灵感、丰富人物形象。”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史建伟表示,紧贴现实,才能听到时代的足音和历史的回响,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抒情,才能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频共振,真正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高原”迈向“高峰”。
强化人才支撑
壮大文艺冀军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才能创造经典杰出之作;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才能培根铸魂固本强基。而这离不开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
如何培养文艺工作的精兵强将?首先要营造成就人才的良好环境。党的十九大以来,我省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壮大文艺冀军,聚焦培养推介文艺名家,夯实人才队伍基础。高规格举办孙德民戏剧创作研讨会;向中宣部推荐50名优秀人才纳入全国人才库;大力实施河北省中青年戏曲人才推广工程,培养戏曲表演人才60多人;举办鲁迅文学院河北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培训班、新文艺群体电影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班、系列文艺骨干培训班等,培训中青年优秀人才500多人、基层文艺骨干4000多人,全面壮大了河北文艺人才力量。
打造创作梯队,让文艺精品创作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史建伟表示,在人才培养方面,我省将在每个艺术门类培养造就领军人物、中坚主力、青年才俊三个创作梯队,特别是在文学、作词作曲、编剧、文艺创作生产管理等领域加大优秀人才扶持力度,努力为各个门类推出一批“顶梁柱”“掌门人”。
提高创作人才专业化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培训,特别是要坚持人才从生活实践中来,在创作生产一线上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造就人才。 “文艺创作方法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研修班上,孙德民为青年文艺工作者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必须重视发掘、培养、扶持创作骨干和青年梯队,努力为我省打造一批优秀作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见习记者 卢旭东 记者 曹铮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