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卫国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要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合理划分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5月10日《人民日报》)
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全球瞩目,而尤令国人引以为傲的是,距今2500年的大运河仍在发挥水运功能,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意义重大。
但是,近年来,大运河文化保护存在着“各管一段”,缺乏统一规划的普遍问题,影响了大运河文化遗产整体传承与发展,个别地区对于大运河经济及文化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给大运河文化保护及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此次中办国办《规划纲要》的出台,强化了顶层设计,制定了保护标准、要求,明确了目标、任务,对于大运河沿岸省市采取“齐步走”的方式,“一盘棋”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具有指导意义。
在中国世界遗产项目中,大运河保护难度及复杂性堪称“之最”,包括河道、闸门、桥梁等水工遗产,以及河流沿岸地理及自然风貌等的保护有着多方面要求,因此大运河的治理和保护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而沿岸各地应作为一个共同体统筹布局,共谋管理。
事实上,早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沿线城市便开始寻求契机,大运河沿线省(市)均已开始着手编制地方大运河文化带发展与建设规划纲要,积极谋划和布局项目,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然而,与大运河文化带上项目遍地开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沿线地区存在着对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大运河文化品牌形象还不清晰,大运河产品体系不够健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大运河文化带地区协同发展联动性差等问题。以“运河”为主题的部分文化旅游项目显得简单粗放,文旅产品结构单一,省市间的互抢资源,各自为政只会使得大运河传承保护力量不足,文化旅游吸引力远不能与世界级文化遗产相称。沿线各个城市应该充分挖掘本地运河相关文化的历史资源,通过活化运河历史文化,将其融入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大流中去,打造特色化运河段的城市文化群,才能实现“运河文化有载体,产业运营有内涵”的运河文化发展模式,实现沿线城市与运河本身的共同发展。
鉴于大运河文化保护涉及环保、规划、城建、文物、文化和旅游等诸多部门,管理复杂,工作量巨大,需要从思路上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通过构建主轴、多点联动等方式才能形成合力,共建空间格局框架。大运河保护山高水远,只有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有关地区协调发展,把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才有可能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