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省文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 行业新闻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些老手艺,正在重新焕发光彩

2020-06-16 09:23:50 来源:新华网思客
分享:

▲非遗美食。图片来源:@非遗影像展

▲非遗美食。图片来源:@非遗影像展

  6月13日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硕,大家耳熟能详的剪纸、京剧、烤鸭技艺、唐卡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也是非遗

图二静图_副本

  我国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先后公布了4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共涵盖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东方IC

  ▲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东方IC

  其中,传统技艺类占比最大(506项),达16.09%;其次是传统戏剧类(445项),占14.17%;民间文学和曲艺类相对较少,分别占总量的7.31%和6.14%;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数量较少,分别占4.36%和3.94%。

图四静图

  人尽皆知的中医针灸、中国篆刻、二十四节气、中国珠算等40个项目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入选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共有32个非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这些入选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着中国智慧、承载着中国价值、凝聚着中国精神,还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文化瑰宝,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中被广泛传播。

图五静图

  随着节日的临近,端午节成为本周最受网民关注的非遗项目。此外,昆曲、中国书法、中国针灸等非遗项目备受网民关注。随着非遗文化逐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越来越多人在与非遗“零距离”的互动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十四节气。图片来源:@非遗影像展

▲二十四节气。图片来源:@非遗影像展

  非遗项目“东密西疏”

图七静图

  从地图上看,国家级非遗项目总体上呈“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非遗项目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这说明非遗项目的出现与传承,与人类的生活、人口的分布关系密切。

图八静图_副本

  浙江、山东、山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省份。以居全国首位的浙江为例,截至2019年,浙江共有21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均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以浙江为代表的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现代城市非遗保护的模式与路径,推动非遗由数量型传承保护向质量型活化利用转变,让越来越多的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老树常开新花

  非遗的传承和推广,重在保护传承人。

图九静图

  当前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现象较为显著。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068人,但这些传承人大多年岁已高,且后继乏人。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1082名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63.29岁,其中80岁以上的有107人,40岁以下的仅有7人。而前四批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也已高达78岁。传承人年龄断层,意味着非遗有失传的风险。

图十静图

  年轻人开始成为非遗“守艺人”。数据显示,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期间,90后非遗手艺人的数量较往年同期增长近15倍,其中90后非遗手艺人数量较往年大幅提升,不少00后非遗手艺人也逐渐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

▲皮影栩栩如生。图片来源:皮影数字博物馆

▲皮影栩栩如生。图片来源:皮影数字博物馆

  非遗的传承,年轻人是关键。相信越来越多90后、00后新生代非遗手艺人和传承人的加入,会为非遗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让穿越千百年的古老非遗永葆生命力。

这个千秋大计

1260条

  来源: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关键词: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责任编辑:郑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