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省文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 行业新闻

河北:培根筑魂 激发传统文化新动能

2021-09-01 16:14:10 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

河北省广大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培根筑魂 激发传统文化新动能

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河北省广大文化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要立足河北省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脉传承与创新中汇聚奋进力量。

大运河沧州段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弘扬。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采撷厚土遗珍,推进河北文物考古开新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我们要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强大动力,努力推进河北省文物工作开创新局面。”省文旅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他们将贯彻新发展理念,谋划落实措施,进一步盘活文物资源,为切实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贡献,努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河北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灿烂,遗存丰厚。目前,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33943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项6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91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以上文保单位96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0个;全省备案博物馆达170家,国有馆藏文物1402448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省积极谋划开展考古工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化文物科技支撑,稳步推进雄安新区、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文物保护工作。抓好清代皇家陵寝、正定古城、蔚县古堡等重点工程,推进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大力推进博物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全省文物事业全面发展,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保护文物的社会共识进一步深化。

河北文化资源丰厚,其文化遗产是历史根脉的重要载体,更是新时代燕赵儿女创新奋进的力量源泉。近年来,河北考古扎根地域资源,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进泥河湾东方人类探源工程;开展冀西北坝上地区考古发掘研究;实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行唐故郡遗址考古填补中山国前期历史及考古研究空白;完成崇礼太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助力奥运展示工程建设;发掘开元寺南遗址,见证正定千年历史……“‘十三五’时期,我们共承担180余项考古项目,考古调查累计行程约17500公里,勘探面积约84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77000平方米,研究成果丰硕。”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除了在泥河湾、冀西北、冀南等地区开展考古,还将开展燕山南北两翼考古学文化研究,深入推进燕、赵、中山考古学文化研究,依托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重点项目推进水下考古研究,为建设全省水下文化遗产数据库奠定基础……”张文瑞说,河北省将围绕这些考古项目,继续做好新时代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让成果惠及更多人。

大运河沧州段两岸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弘扬。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 摄

活化燕赵记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凝结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技艺和表现形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指导我们广大非遗工作者,要继续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目标,努力推动非遗工作做细做深,取得更多成效。”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雪芳说。

“十三五”时期,河北省非遗保护精准施策,保护成效进一步凸显,保护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0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18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810项。非遗保护实践日益活跃,女娲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列入文旅部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重点项目。井陉拉花、西河大鼓、衡水内画和丰宁满族剪纸被文旅部评为优秀保护实践案例。组织54位代表性传承人,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系统记录其掌握的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

“‘十四五’时期,全省非遗工作将继续努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带动产业发展。”张雪芳说,将统筹推进长城沿线非遗资源挖掘整理与阐释、数字化记录、创意研发等工作,主动探索“非遗进景区”等融合发展的运营模式,鼓励高校及中小学开设非遗课程,建设一批省级非遗实践基地。

燕赵厚土,文脉绵长。“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解晓勇说,近年来省文联深挖燕赵文化资源,策划组织编纂《河北艺术史》、全面修订《四库全书丛编》、打造中国剪纸艺术节等国家级艺术节,叫响燕赵文化品牌……今后,将进一步深度挖掘河北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开展燕赵老字号和古代贡品普查认定,开展中国民间文学、中国民间工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相关图书的编纂,启动全省非遗传承人现状调研与文化建档等工作。

作为独特的传统文化,河北杂技相传千年。近几年,河北省杂技创作《大运河上》《醒狮传奇》《一船明月过沧州》《梦回中山国》等一批优秀作品,彰显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省杂技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一级调研员沈海涛说,将持续推动杂技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努力把河北省发展成为世界杂技人才输出地、杂技作品创新地,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利用开拓广阔空间。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保护维修工程施工现场。河北日报记者 赵杰摄

建设文化公园,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

“恢弘的长城,是挺起的脊梁;流淌的运河,是如水的文脉。我们要在总书记的指引下,谱写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奏响‘诗和远方’的华美乐章。”省文旅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翟玉虎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也为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起于大海,横亘山岳,河北是国内长城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区段之一。6月1日起,《河北省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的出台实施将为河北加强长城保护利用、阐释长城价值、弘扬长城精神、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提供有力法律支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涉及15个省区市,其中长城河北段作为重点建设区,承担着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重任。突出国家站位,彰显民族精神,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河北围绕长城文化资源,沿燕山、太行山脉串连起“两带、四段、多点”的空间布局和展示体系。突出以“众志成城·雄关天下”山海关、“坚韧自强·金山独秀”金山岭、“和平开放·大好河山”大境门、“自信自强·冬奥胜景”崇礼等重点段为引领,精心构筑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长城文化地标,弘扬长城精神。

目前,河北省有10个项目列入国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今年年底前,崇礼长城本体保护和景观展示亮化工程,可阅读长城数字云平台二期、山海关、金山岭以及赤城等一批风景道示范段将完工,大境门长城博物馆、万全长城卫所博物馆等场馆将开馆运营,山海关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喜峰口长城保护利用等重点项目将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形成高质量建设的标杆和样板。”翟玉虎说。

上连京津,下接鲁豫。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21个县(市、区),是中国大运河中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目前,河北段沿线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整合沿线资源,深入阐释文化价值,推进高质量发展。经过与京津同步治理,不久前,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明年有望京冀互联互通。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各类文化遗产,河北省还制定《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配套实施方案,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以文化为引领,运河两岸散落的文化遗产正在重拾、擦亮、串联,将打造起燕赵文化新高地。

“文化自信首要是文化认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让大家充满了干劲儿。”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作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长城和大运河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包容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必将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富矿。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曹铮)

关键词:传统文化责任编辑:段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