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省文化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 行业新闻

唤醒沉睡的燕赵文化遗产

2021-03-23 14:23:00 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

  汉墓辽画长城风,考古人生燕赵情。近日,由中宣部、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等主办的《博物馆说》,在“学习强国”上线,出自河北省满城汉墓的“长信宫灯”步入“云”端,再次惊艳世人。而曾经发掘它出世的河北考古人郑绍宗已于日前病逝于石家庄,享年90岁。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所长郑绍宗亲历了满城汉墓考古发掘等河北重大考古活动,其几十年考古生涯成就斐然,见证了河北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

郑绍宗在考古现场工作。

  最早进入满城汉墓考古探险 

  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数年前,河北博物院评选十大镇馆之宝,这三件奇珍即出自满城汉墓。作为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即满城汉墓)的考古发掘,充满奇幻惊险。郑绍宗先生曾回忆说,当时面对满城汉墓发掘现场的震撼难以言表。

  “最宽处约1米,洞口吐着白汽,里面漆黑一片……”1968年5月29日,在解放军战士的帮助下,38岁的郑绍宗和同事孙德海,被缓缓放入满城陵山一个奇幻莫测的山洞。这是数日前解放军在陵山修工程时发现的塌洞。二人此番紧急奉命入陵山,成为最早进入这座山洞宫殿的考古人。 

△打眼放炮后崩出的洞口

  沟槽、马骨、车马器、大石磨、大瓮、陶壶、陶案……目瞪口呆的郑绍宗初步判断这是汉墓,但历史上汉墓被盗严重,基本十室九空,为何此墓完好?很快,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和发现古墓的驻满城部队,三方共同组成考古队,在陵山集结,就此揭开中国考古史上重要篇章。 

  通过测绘,古墓结构很快被弄清,众多带铭文铜器更为破解墓主人身份提供了重要线索:“中山内府”“中山卅七年”“中山卅九年”…… 

△铜器铭文

  中山国,是西汉北方郡国。西汉中山王在位时间,除了第一代诸侯王刘胜在位42年,其余都没超过30年。据此判断,墓主人应是刘胜。而在打开后室后,震惊整个考古界的事情发生了——金缕玉衣! 

  玉衣,在汉代皇室贵族中盛行,是死者生前地位的象征。此前,曾在汉墓中发现过玉衣玉片,但完整的金缕玉衣始终是个谜。这件金缕玉衣发现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前来视察,推动了窦绾墓的寻找和发掘。随后在窦绾墓中,也发现金缕玉衣,还出土有“窦绾”二字的印章,为确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明。

△金缕玉衣

  “我们将玉片照相、绘图、逐片编号,记录下片与片之间的排列关系,以便带回室内后,再根据记录进行复原……”郑绍宗曾经回忆说。如今,这两件已修复完好的金缕玉衣和静雅精巧的长信宫灯以及诸多珍宝,就摆放在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内,供中外游客现场一睹真容,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网络观看。 

△长信宫灯

  历时111天的考古,共出土10663件文物。对于郑绍宗来说,更漫长的工作其实刚刚开始,作为经历者,他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编写《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后来这一发掘报告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主持发掘宣化辽壁画墓群 

  考古工作,灿烂是一刹,平淡是恒久。与满城汉墓的世界瞩目、声名远播不同,更多的考古发现并不为人们所熟知,比如宣化下八里辽壁画墓群。“郑先生1994年8月退休,退休前最后一项田野考古就是1993年主持发掘下八里辽壁画墓群——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月8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文瑞说。 

△张匡正墓散乐图

  下八里村,地处塞外名城张家口宣化城西。上世纪7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辽代古墓,随后数次挖掘。而“宣化下八里辽壁画墓群”这一称谓的真正形成,是在郑绍宗1993年主持更大规模辽墓考古之后。

  “壁画之多、保存之好、内容之广泛,为辽代考古史中少有,全面反映了辽代科学、宗教、民俗、艺术……”他曾高度评价下八里辽壁画墓群。 

  其中,尤令专家惊叹的是神秘的中西合璧“天文图”—— 

  一条线,连结一个个朱红的圆点,象征二十八宿记星法,笔法简练,但是标明的天文学上的十二个方位,却精确得令人叹为观止…… 

△彩绘中西合璧“天文图”

  这幅M1号墓张世卿墓室墓顶的彩绘天文图,完美地把中国传统二十八宿记星法与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融合在一起,是考古界继汉墓星图和北魏天象图之后又一重大发现。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1976年发表文章《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古巴比伦时的黄道十二宫图,应该是从印度传入当时宣化一带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国化痕迹……”郑绍宗认为,这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珍贵史料。 

△张匡正墓备茶图

  茶道图、散乐图、备宴图、对弈图、花鸟图……下八里辽代墓群共出土壁画98幅,总面积达360平方米,堪称“辽代生活的艺术画卷”。郑绍宗不仅对彩绘天文图进行专门研究,还以茶道图为题材,对北方地区茶道的有关问题同陆羽《茶经》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当时当地饮茶文化汉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特色。其专著《宣化辽墓1974-1993年考古报告》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开启全面调查河北古长城资源 

  广袤田野,大有可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考古人,郑绍宗先生跋涉于田野,同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老先生先后在旧热河区、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组织和主持了许多重要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对长城内外及河北地区考古发掘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张文瑞说。 

△白羊峪长城

  其中,长城考古调查为今人留下一份极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在当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这些科学系统的考古调查尤为宝贵。 

  河北,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多的省份之一,但其沿革、修筑、现状、走向等究竟如何?对河北古长城的实地调查,始于1970年代。1980年代,成立河北省长城考察队,在郑绍宗带领下,开始对河北的明蓟镇长城、宣镇长城展开全面调查。 

  敌楼、墩台、炮台、哨楼、关隘、寨堡、碑碣、石刻……尽管研究资料分散,且很多长城段落荒芜入土,甚至层次重叠、因旧重筑,对历代长城认定困难重重,但在郑绍宗看来,这恰恰意味着要对长城进行科学有序的考古调查,通过严谨研究及分析,形成相对系统完整科学的研究报告,给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山海关

  由此,我省持续对燕、中山、赵、秦、汉、金、明长城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取得很大收获。确定了燕长城、汉长城、金界壕的走向。完成了明长城九镇之一蓟镇长城的考察,测绘出东起山海关老龙头、西到祁连口长城的走向,对敌楼、炮台、关隘、碑碣、石刻等都取得实际数据…… 

△乌龙沟长城

  “这些成果体现在《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明蓟镇长城石刻》《河北古长城》等著作中。”张文瑞说,这些成果意义非凡,为当前长城保护和资源利用以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鲜活资料。2005年至2007年,国家文物局全面实施长城资源调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对长城进行全方位测绘,两相印证,为了解这30多年来长城损毁程度提供了基础数据。去年底,国家文物局研究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83段/处,河北省有19段/处重要点段入选。(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关键词:文化遗产责任编辑:段涛